你按掉的不是鬧鐘,而是社會性時差

文/英國Durham大學人類學博士 汪怡君
編輯/321大編與小編
圖/Hannah Chen
sleep20151224-01

這是個再也正常不過的早晨:鬧鐘的聲音把你從某個夢中驚醒,有點迷糊,不太確定自己身處何時何地,也搞不清楚那個尖銳惱人的聲音是從哪裡傳來,然後你發現今天要上班,但是你按掉了鬧鐘,「再睡幾分鐘就好」,你這麼想。直到幾分鐘變成了半個小時、再變成四十分鐘,你終於焦躁不安地衝進浴室刷牙洗臉,在最後成功打卡前的最後一分鐘還殺去便利超市買了杯咖啡。

那賴床的短短幾分鐘(或是四十分鐘)看起來也許像是你給自己的一點額外睡眠時間,但實際上,你所做的卻是讓大腦的睡–醒機制變得更加複雜;而如果你成功地在那幾分鐘內再次神遊太虛,那代表你再度陷入了一個新睡眠週期的開始——而這個階段則是公認最糟糕的起床時間了。

在這種狀態下被第N個懶人鬧鐘叫醒,容易造成睡眠學家稱之為「睡眠遲惰」(sleep inertia)的現象——也就是那種半夢半醒的感覺。而你越是被粗暴地(例如會尖叫的鬧鐘,或是媽媽衝進來打你兩巴掌)叫醒,睡眠遲惰的狀況也會越嚴重。這種方法雖然看似能有效地將人的意識即刻從睡夢中喚醒,但我們的身體機能卻不是如此,它得漸進式地慢慢復甦才行。

在睡眠遲惰的狀態下,我們的警覺性下降、反應速度變慢,也常常無法對事情做出合理判斷(例如按掉鬧鐘覺得好像自己趕得及)。因此,若是睡眠遲惰的狀況延長(最長可達二到四小時)(註一),身體也是很有可能在我們需要做出快速的判斷及反應時失常,增加人身安全的風險。

這種身體與周遭環境不同步的遲惰現象則是被時間生物學家Till Roenneberg稱之為「社會性時差」(social jetlag)。在一項針對六千五百人所做的研究顯示(註二),他發現約莫有三分之一的人都有著極為嚴重的社會性時差,而這些人的生理與社會時鐘之間大約有兩個小時的差距;百分之六十九的人的社會性時差則較輕微,大約差一小時。在另一份研究裡(註三),Roenneberg更一進一步發現,長期的社會性時差對人們所帶來的代價不可小覷:人們變得更常使用酒精、香菸與咖啡因;而生理與社會時鐘這兩者間每差一小時,人們肥胖的機率便有可能增加百分之三十一(註四)。

不過,這些因為社會性時差所帶來的影響並非不可逆轉的。一項研究認為(註五),睡眠遲惰這種現象有可能是因為人工光源使得體內褪黑激素的分泌錯亂,但若是能暴露在自然的光照時間調整作息的話,我們便能調和體內與體外的工作時間,自然而然也就能降低社會與人身的風險,世界可能都會因此變美好了起來(誤)。

等等,那麼該研究所說的「暴露在自然光照時間調整作息」是什麼?……嗯,就是帶研究對象去露營七天……

註一:Jewett ME, Wyatt JK, Ritz-De Cecco A, Khalsa SB, Dijk DJ, Czeisler CA. Time course of sleep inertia dissipation in human performance and alertness, Journal of Sleep Research, 1999 Mar;8(1):1-8

註二:Roenneberg, Till et al. Current Biology, 22 (10), 939 – 943

註三:Wittmann M, Dinich J, Merrow M, Roenneberg T. Social jetlag: misalignment of biological and social time, Chronobiology International, 2006;23 (1-2):497-509.

註四:Roenneberg, Till et al. Current Biology , Volume 22 , Issue 10 , 939 – 943

註五:Wright, Kenneth P. et al. Current Biology , Volume 23 , Issue 16 , 1554 – 1558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