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安眠小技巧:幫助孩子建立自我安撫行為
文/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 親子諮詢室 林郁秀 臨床心理師
編輯/321大編與小編
圖/Hannah Chen
在《寶寶該怎麼睡,才能一暝大一吋?(下)》中,我們曾經提到3-11個月大的嬰兒會開始產生「自我安撫」(self- soothers)的行為;這個行為可以幫助他們獨立地在床上睡著,即便晚上醒過來,也同樣可以透過自我安撫的行為幫助自己再度入睡。
就像大人在焦慮緊張的時候會有一些方法讓自己感到安心或冷靜下來一樣,「自我安撫」行為的重要性在於讓寶寶學會在激發狀態下──例如興奮,或處於其他負向情緒時(如害怕)──能找到一種自我讓自己還到平靜安穩的方式。
不過父母要注意的是,訓練寶寶學會自我安撫,並不是把孩子自己一個人放在那裡哭就可以的。我們還是必須照顧孩子的基本需求,也得學習如何在因應孩子的基本需求和訓練孩子自我安撫中找到平衡。
下面我們將介紹幾種Jodi A. Mindell博士介紹的幫助孩子建立自我安撫行為的技巧:
1. 吸吮動作(sucking):有些嬰兒會發現吸吮他們的手指或拳頭可以幫助他們找到平靜的感覺,所以當你的孩子在哭的時候,有時可以輕輕地把他們的手放到他們的嘴巴裡;假如你不想鼓勵他有吸手指的動作,可以試試用奶嘴替代,或找出其他方法讓他們平靜下來。
2. 放空法(zoning out):有時,我們可能會對一個大哭的孩子做鬼臉讓他分心或給他一個玩具作為安撫物,但這方法不見得每次都有效;當孩子選擇別過頭,或閉上眼睛時,你可以把它看成是他們需要放空獨處(Zone out)的訊息。孩子在這個時候可能需要的是一些平靜和安靜,所以,這時不如把玩具拿開,然後讓孩子自己盯著牆上或天花板的某個點。
3. 最喜歡的姿勢(favorite position):有些嬰兒會有他們自己較喜歡、或感覺較舒適的位置及姿勢,就像是大人對側睡或仰躺有不同的偏好那樣。你可以試著觀察自己的孩子,當你發現他在某個姿勢下會顯得比較冷靜或放鬆時,就可以在孩子哭泣時,幫助他把身體姿勢擺到這個可以讓他舒適的樣子;不過當他睡著時,還是盡量要幫孩子調整成仰躺的姿勢,以避免嬰兒猝死症的發生機率。
除了上面所提的這些技巧以外,我們還是必須強調,在建立孩子的自我安撫行為之前,父母親對自己的孩子的觀察其實更為重要。父母可以觀察寶寶在什麼狀態、什麼情境下會變得比較安適──畢竟,最了解孩子的人還是父母(或主要照顧者);一旦瞭解了孩子的這些狀態,便能夠更容易地幫助孩子建立自我安撫行為,讓大人小孩都能一起享有好夢喔!
參考文獻:
Mindell, J. A. (2005). Sleeping through the night: how infants, toddlers, and their parents can get a good night’s sleep. New York: Har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