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睡眠不足提高糖尿病與肥胖風險
文/政大心理系博士班研究生 詹雅雯
『每天睡不到6小時 容易發胖!』、『連續三晚睡眠不佳 罹患糖尿病風險升高!』,近年越來越多與睡眠相關的悚動新聞標題,都試圖在宣導睡眠的保健觀念。根據2002年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的調查研究,台灣民眾平均每天晚上睡覺的時數介於6-7小時間;2004年AC尼爾森公司(AC Nielsen)的調查則發現有三成以上的民眾表示是在凌晨一時之後才上床睡覺,睡眠不足儼然成為了現代人生活的寫照。特別是時下的年輕人往往為了娛樂、課業壓力、社交活動犧牲睡眠時間,殊不知睡眠不僅僅只是在幫助體力與精神的恢復,還涉及了許多與維持身體機能正常運作相關的機制。
過去的觀念總認為造成肥胖、糖尿病的因素是由於不良飲食、運動等生活習慣所致,但隨著相關研究的進展,發現睡眠對於體內內分泌系統的作用有相當大的影響性。研究發現,健康成人若持續減少每天睡眠量至五小時達兩星期,其體內代謝血糖的胰島素分泌量與作用機制即開始出現失衡的現象,細胞對於胰島素的作用會變得遲鈍,使得我們消化食物後進入血液中的葡萄糖無法轉化成人體所需的能量,造成血液中葡萄糖的濃度升高。此外,慢性的睡眠不足也會導致生長賀爾蒙(Growth Hormone)與皮質醇(Cortisol,與壓力有關的賀爾蒙)的失衡,使得糖份無法被體內的代謝機制有效運用。若睡眠不足問題持續,就容易使得上述內分泌系統作用異常慢性化,提高罹患糖尿病的風險。
此外,睡眠不足對於影響食慾的賀爾蒙也同樣有著不良的影響。飢餓激素(Ghrelin) 及瘦體素(Leptin)是兩種影響食慾但作用相反的賀爾蒙,當人類飢餓時,飢餓激素會從胃部被分泌出來,傳送致腦部的下視丘,產生吃東西的欲望和行為;當人感到飽足時,瘦體素就會從脂肪組織中被分泌出來,抑制吃東西的欲望,削弱進食的行為。美國和英國的研究均發現睡得少的話,血液中促進飽足感的瘦體素會下降,而增加飢餓感的飢餓激素則會上升,使得人胃口大增,因而增加肥胖的機率。
另一方面,睡眠不足也會使人感到困倦、體力耗弱,繼而減少外出活動的動機與意願,運動量及體力消耗隨之減少的後果也易促使體重增加。
因此,若不想年紀輕輕就被慢性疾病纏身,就要注意平時就常保充足的睡眠量,避免長期(睡眠)舉債度日喔!
參考文獻:
Knutson, K. L., Spiegel, K., Penev, P., & Van Cauter, E. (2007). The Metabolic Consequences of Sleep Deprivation. Sleep Medicine Review, 11, 163–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