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貓夜貓,會解決問題的就是好貓

文/政治大學睡眠實驗室 任純慧博士後研究員
編輯/321小編
圖/Yu-Siou Lin

1235896_10202127458533130_821762272_n
在一天之中,你最喜歡在甚麼時段工作?身為一個夜貓文青(誤),早起總是讓我頭昏腦脹、無法集中注意力,所以喜歡在晚上工作也是很合理的;在夜晚,我的身心不但處於最佳狀態,夜晚的寧靜和氣味讓工作似乎也變成了一種享受。當然,也多了一個不早起的藉口。

不過,讀完心理學家Wieth與Zacks的研究後,我原本堅定的心開始動搖了…..原來夜貓最有靈感的時候是在早上,而不是在我自以為神清氣爽的晚上!在2011年的研究中,他們準備了六道問題,其中三個屬於「頓悟性問題」(insight problems,註一)),另為三個則為「分析性問題」(analytic problems,註二),並安排兩組受試者分別在在早上八點半到九點半、傍晚四點到五點半之間回答這些問題。之後,Wieth與Zacks利用問卷進一步評估這些參與者屬於「晨型人」或是「夜貓」。根據這樣區分,實驗中的早晨情境可被視為晨型人的「最佳時間」,相反的,傍晚情境則被視為夜貓的最佳時間。他們發現,在與創造力有關的頓悟性問題方面,在一天中「非最佳時間」解題的受試者,其表現會優於在「最佳時間」解題的受試者;也就是說,在早晨解題的夜貓/在傍晚解題的晨型人,會比在傍晚解題的夜貓/在早晨解題的晨型人表現得更好。不過,在分析性問題方面,則不論解題的時段是否為參與者的最佳時間,都不會影響表現。

個人的非最佳時間有利於創意表現,可能與我們的抑制功能在當時減弱有關。抑制(inhibition)是人類認知系統的重要功能,當抑制功能的運作正常,會使我們在面臨某一情境時,能夠專注於處理相關的資訊、忽略不相關的訊息,以及藉由壓抑無關與不適當的反應來做出適切的反應,因此有利於我們適應生存。不過,當抑制功能減弱時,「美麗的錯誤」就發生了,會使我們比較容易想到不尋常的想法,反而可能促進創意表現。Wieth與Zacks解釋道,相較於最佳時間,我們的抑制功能在非最佳時間內會減弱,因此使得受試者在頓悟性問題上有較佳的表現。雖然Wieth與Zacks在研究中並沒有實際評估受試者的抑制功能是否真的在非最佳時間有所減弱,使得他們的說法仍待驗證,但Pica、Pierro與Kruglanski在2013年的研究證實了個體的抑制功能在非最佳時間會減弱的看法,為Wieth與Zacks的觀點提供了支持的證據。

如果你和我一樣是個夜貓子,看完了這篇文章之後,是不是又多了一個非早起不可的理由了呢?順道一提,這篇文章是在早上完成的……

註一:需要轉換看待問題慣用的角度才能成功解決的問題類型,想出答案時常伴隨「靈光一閃」的感覺,被視為與創造力有關。
註二:按照固定策略即可逐漸逼近答案的問題類型。

參考文獻

Pica, G., Pierro, A., & Kruglanski, A. W. (2013). Effect of circadian rhythms on retrieval-induced forgetting. Cognitive Processing. doi: 10.1007/s10339-013-0575-z.

Wieth, M. B., & Zacks, R. T. (2011). Time of day effects on problem solving: When the non-optimal is optimal. Thinking and Reasoning, 17(4), 387-401.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