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夜晚失去的不是睡眠,可能是逐漸被淹沒的自我

文/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 臨床心理師 林詩淳

編輯/321小編

圖/Adda

 

夜深人靜,望著稚嫩小孩熟睡的可愛臉龐,再將眼光轉到呼呼大睡的老公,這時的心中,並沒有滿滿的幸福感,取而代之與難以用言語表達的煩悶焦躁感度過漫漫長夜。

「我是怎麼了?明天還有一堆事情等著去做,快睡才有體力啊!」

這時若跟身邊的人傾訴,可能有人會說:「生了孩子就是如此啦,母親的天性就是這樣,習慣就好了」,儼然是一位偉大母親為孩子犧牲奉獻的感人故事,但這個故事有沒有其他的可能性?萬一妳不想總是成為那個委曲求全的角色,那要怎麼想?

 

隨著孩子離開肚子後,媽媽這個角色就像皮膚一般貼進我們對自己的認同,當了一個媽媽所以自然會想要、也需要的為孩子、為這個家做更多努力。我們總會期望自己有餘裕甚至從容優雅的把這一切搞定,可惜的是這個期待往往會和童話故事的美好結局一樣常讓人感到失落。漸漸的,妳會感覺到,孩子的需要開始與妳的需要開始擠壓與競爭。真實的狀況是休閒娛樂、吃飯睡覺時間被擠壓,甚至連上廁所洗澡時間也被催促,上述林林總總的擠壓分開來看都是小事,可累積起來對體力和心力都是相當有感的不舒服。曾有人注意到這部分的妳嗎?如果被理所當然的被消音或忽略,那煩躁、失眠也就真的只是個自然的反應,用來提醒妳該為這個被擠壓的自我做點事情囉!

1. 允許自己也有極限,慢慢往新的平衡邁進。

允許自我被剝奪空間而感到生氣及不舒服,會想怪老公怪孩子,是再也正常不過的事。這與愛不愛孩子一點都不衝突,反而是承認這個部分才可能放下緊繃的防衛。

把焦點轉向是自己被剝奪而不舒服,接下來才能把視角轉回照顧自己的心情,對辛苦的自己有些補償。這個補償極可能是身旁沒有孩子的時光,好好看一本書、投入一項興趣、專心追劇、享受美食、和老公或姊妹淘來個放鬆約會等等。如果真的沒有睡意,一段只有自己的寶貴時光對自我是再滋養不過的事了。

2. 良好睡眠衛生習慣有助於睡眠,但不應當有如教條般的被嚴格執行。

產後許多母親因為哺乳擠奶、看顧孩子等需要,睡眠型態變的比較破碎,在清醒時也常感疲憊。這時有小段的補眠,以量換質,若能夠身心感覺舒服些,倒也能嘗試。不過值得提醒的是,若躺在床上睡也睡不著,心情又感到煩躁時,那就別再躺床,最好還是起身做些可平靜心情或放鬆的活動。

3. 妳的孩子不僅僅是妳的孩子

對於產後要適應新的角色型態的妳與剛來到這個世界的嬰兒來說,相互依賴其他資源才有助於適應得愈來愈好。甚麼事都想要自己來而不想麻煩別人的心態,常會讓自己更陷於憂鬱及委屈之中。

最重要的爸爸、其他家人都有責任照顧寶寶或理解媽媽需要並給予支持,所以不要放棄與這些人的溝通和求助,所謂家的連結和親密感也是透過這個過程而變得親密與連結。

 

老話一句,先有會照顧自己與自在的母親,才會有快樂的家、快樂的孩子,把握這個重點,對於母親這個角色會愈來愈有掌握感,失眠煩躁狀態自然迎刃而解。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