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心住在安眠藥裡嗎?—從《金剛經》談失眠患者對安眠藥的注意力偏誤現象

文/臨床心理師 林郁秀

編輯/321大編與小編

圖/Hannah Chen

sleep20160510-01

《金剛經》是佛教最著名的經典,裡頭提到對於自己的「心」照顧及練習;不過,《金剛經》和睡眠到底有什麼關係呢?讓我們從頭來細細說起……

《金剛經》裡有一段經文寫道:「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而在南懷瑾大師所寫的《金剛經說什麼?」這本書中,他解釋了這裡「應無所住」的意思,亦即「念念皆空,隨時丟,物來則應,過去則不留」》。

過去許多321的文章都曾指出,失眠的人對於生活中的負向事件較容易反芻思考,無法在睡前放下讓自己「念念皆空」或是「過去則不留」,使得睡眠變得困難;為了安穩入睡,許多人開始服用安眠藥,但卻變成了「只要一不服用就會失眠」的用藥惡性循環。要解釋這種安眠藥戒斷困難的現象,也許可以從南大師在書中舉的例子窺見一二:如果有人瞪你一眼,害你夜裡失眠,那麼其實你就「住」在人家那個眼睛上了。(註一)相同的,失眠的人把注意力「住」在安眠藥裡的狀況,很有可能就是安眠藥戒斷困難的因素之一

為了研究安眠藥的注意力偏誤現象,政大睡眠研究室進行了一項研究,讓實驗對象在一系列的中性照片(植物類、物品類及風景類)、安眠藥圖片、睡眠圖片和動物類圖片中辨認出研究者希望他們看到的主題照片(動物類),並在注意到該類圖片出現時按下按鈕。受試者在觀看圖片的同時,研究者也同時紀錄受試者的腦波變化,因為過去研究發現,某些腦波呈現了人類對於某些物質的注意力偏誤現象。此研究之有效樣本為13人,其中男性5人,女性8人;研究結果發現,相較於中性刺激,長期使用安眠藥物的患者對於藥物圖片刺激及睡眠相關刺激皆有較大之P300及SPW腦波振幅(此二腦波皆是注意力偏誤相關腦波)。此外研究結果也顯示,客觀的腦波指標與部分主觀感受顯著相關,例如其中P300的腦波即與其對藥物的渴求程度呈正相關。

這個研究結果說明了,長期使用安眠藥物的患者對安眠藥刺激及睡眠相關刺激皆有注意力偏誤之現象,且此注意力偏誤現象與其對藥物的渴求程度具有一定程度之相關性。用白話文來說,也就是長期使用助眠藥物的患者之所以有藥物戒斷的困難,一部分也是因為他們在睡前只有把注意力「住」在安眠藥裡,把安眠藥無意識地視為最快速解決失眠的方法,而忽略了其他解決失眠問題的手段。

假如我們把解決失眠這件事看成一種修行,其實除了藥物這種暫時性的救命仙丹,還有更多解決失眠的技巧或方法,如認知行為訓練或放鬆訓練等等。你可以注意自己的呼吸,記著「念念皆空,隨時丟,物來則應,過去則不留」;當你在睡前只想到那些生活中的煩惱、只想到你今晚可能會又睡不好、只想到藥物時,就是練習「應無所住」的好時機了!

註一:南懷瑾,《金剛經說甚麼》(新訂版),頁87-88,考古文化,2013年修訂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