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來,來來來,你家也有夜貓小孩嗎?

文/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任純慧博士後研究員
編輯/321大編與小編
圖/Hannah Chen

20140623SLEEP-01

從日常生活作息的型態看來,世界上的人可以約略被區分為兩大種人,其中一種是早睡早起的晨型人,另外一種則是晚睡晚起的夜貓子。有的研究認為晨型人較有邏輯分析能力、而夜貓人則富有創意(在合理化夜貓行為前請繼續看下去……);不過,相較於早睡早起的生活型態,夜貓生活則更常被認為是危害健康的因子之一。例如,夜貓型的青少年可能因為無法配合學校生活,或是長期睡眠剝奪會有比較多的情緒問題,身體與心理健康較差,也可能因為適應學校生活較差會有較低的自尊,可能被誤解為懶散而家庭關係與學校表現也較不理想。

不過,這種晨型人或是夜貓子的傾向不是我們生下來之後就固定不變的。人的一生中,會在兩個時間點上轉換對於睡覺時間的偏好,第一個時間點在青春期時,人會變得傾向較晚睡;第二個時間點則在青少年時期結束時,人又會變回傾向較早睡。這樣的轉變除了受生物因素影響之外,也可能是由社會或環境因素造成的,像是工作的時間、好玩到讓人捨不得睡的夜(衝)生活、自然光的照射,或是所處環境的溫度等等。此外,有研究者建議心理社會因素也有可能會造成上述作息型態的轉變,像是Díaz-Morales及其同僚在2014年發表的研究,就認為青少年的生活作息偏好可能與他們的家庭關係好壞有關。

為了瞭解青少年的家庭關係與他們本身的生活作息偏好是否有關連,Díaz-Morales等人在2008年到2010年之間,找來了2081位年齡介於12至16歲、出身中層階級(即社經地位處於社會中層)(註一)的西班牙青少年,請他們回答一系列的問卷,來評估他們的家庭關係、生活作息型態偏好傾向,以及他們在青春期生理發展的情形。在以統計方法控制年齡、性別以及青春期生理發展的影響之後,Díaz-Morales等人發現青少年的家庭關係可以用來預測他們的生活作息型態偏好:當青少年與父母發生衝突的頻率越高時,他們的夜貓子傾向就越高(註二)。除此之外,Díaz-Morales等人還認為家庭關係和青少年生活作息型態偏好之間的關係可能是動態的,也就是說當不佳的家庭關係讓青少年晚睡之後,半夜不睡覺的行為可能又會反過來加劇親子間的衝突。

Díaz-Morales等人的研究,除了告訴我們心理社會因素(如:家庭關係)也是影響生活作息偏好的重要原因,也暗示了各位關心孩子的爸爸媽媽們:若要避免青少年變成大夜貓以及隨之帶來的不良身心健康後果,不妨就先由改善家庭關係、減少親子間的衝突做起吧!

註一、以學術上說,中產階級這個詞的定義常常不夠明確,在不同的脈絡下有時甚至帶有貶義、有時易與布爾喬亞階級混淆;雖然原文使用的「middle-class」在中文世界裡常常翻成「中產階級」,但在很多討論裡的定義常常有所出入,所以本文以「中層階級」,方能反應出原文內意指社經地位處於中間階層的意思。

註二、此項研究僅為關聯性研究,作者推測價值觀的差異可能是原因之一,如:晨型人偏好社會價值、夜貓子則較以個人價值為取向,因而當父母為晨型、子女為夜貓時,這兩種價值觀的衝突可能會導致家庭關係產生變化,而為了離開衝突,更加晚睡晚起,結果使衝突更為加劇。

[參考文獻]

Díaz-Morales, J. F., Escribano, C., Jankowski, K. S., Vollmer, C., & Randler, C. (2014). Evening adolescents: The role of family relationships and pubertal development. Journal of Adolescence, 37, 425-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