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八歲到八十歲,你不只需要睡好,還要相信自己會睡好
文/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任純慧博士後研究員
編輯/321大編與小編
圖/Hannah Chen
在我的前一篇文章「夜間睡眠影響孩童隔日工作記憶」,我和大家分享了Könen、Dirk與Schmiedek在2014年的新發現:小朋友前晚的睡眠情形會和隔天白天上學時的認知表現有關。無獨有偶,澳洲Flinders大學的心理學家Smith、Lack、Lovato與Wright也在老年人身上發現了類似的結果。
Smith這群人在2014年最新的研究中發現,老人(55歲 – 86歲)的夜間睡眠品質和隔天日間功能有關連,尤其是他們對於睡眠的信念(例如:認為「今晚如果睡不好,就會影響明天白天的活動」)往往容易影響與隔天的日間功能。在這個實驗中,所有參加研究的長者都要填寫問卷來評估自己的睡眠品質,之後研究人員再根據問卷的填答情形,邀請其中睡眠品質相對較好與相對較差的的兩組人馬繼續參與後續的研究。這兩組受試者在年齡、性別分布,以及工作狀態等方面都沒有顯著不同,也排除了他們有中度至嚴重情緒困擾的可能性。在正式研究開始的前一周,這些受試者需要先填寫一份關於睡眠信念的問卷,讓研究者了解他們認為睡眠品質和日間功能之間的關係是甚麼。
在為期兩周的正式研究期間裡,受試者被要求把研究者發的睡眠日誌放在床邊,一早醒來、還沒下床時就先在日誌上記下前晚的睡眠情形。這樣一來,可以減少受試者忘了自己前晚的睡眠情形,或是忘了寫記錄的可能性,也讓每天寫記錄的時間點不會差太多。除此之外,受試者還需要在每天傍晚六點填寫另一份問卷,讓研究者了解他們當日白天的精神狀態,像是是否可以集中精神、記性如何、嗜睡和疲倦的程度,以及心情好壞等等。
根據受試者所填寫的睡眠日誌,Smith他們發現原先自認睡眠品質較差的受試者(失眠組),和認為自己睡眠品質較佳的受試者(好眠組)比起來,不但平均每晚要多花30分鐘才能入睡,真正睡著的時間也少了103分鐘,且睡到一半醒來的時間多了一小時,而睡眠效率(躺在床上真正睡著的時間比例)則少了20%。在失眠組身上,前晚的睡眠效率和隔天的日間功能有統計上的正相關 — 也就是說,失眠組前晚的睡眠效率越差,隔天的日間功能也就越糟糕。而在好眠組身上並沒有發現這樣的現象。有趣的是,這份研究也發現,失眠組所持有的「睡眠信念」也與他們的「實際經驗」吻合:如果他們越認為睡眠品質和隔日的日間功能有關聯,那麼他們在實驗期間所展現睡眠品質與白日功能之間的關聯強度也越高。也就是說,如果你越擔心自己晚上睡不好會影響隔天的精神狀態,那你就越容易睡不好,而且隔天精神狀況還真的有點糟糕啦。
不過,由於他們的研究並非是在控制嚴謹的實驗室環境下進行,我們無法就此斷定睡眠品質、白日功能以及睡眠信念三者之間的因果關係。但Smith他們猜測,至少,在這一群失眠的長者身上,這三者之間可能有著相互循環的關係:當晚上躺在床上卻清醒著的時候,他們可能會開始擔心起自己明天會因此而精神不濟,那麼這種心態就會進一步激發交感神經的活動、讓他們更睡不著,也因此真的影響了隔天的白日功能。另一個可能性則是,越認為睡眠品質和隔天的日間功能有關聯的人,越有可能了高估自身睡眠困擾的嚴重程度(雖然事實上可能並非如此),而使得研究數據上呈現兩者相關的趨勢。雖然這些可能性都還需要後續研究進一步加以驗證,但這份研究也建議我們,在千方百計替家裡的老人家找尋治療失眠的靈丹妙藥前,或許可以先從改變這些失眠長者的不良睡眠信念著手,進而改善他們對於睡眠品質以及白日狀態不佳的抱怨。
參考文獻
Smith, R. A., Lack, L. C., Lovato, N. & Wright, H. (2014).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 night’s sleep and subsequent daytime functioning in older poor and good sleepers. Journal of Sleep Research. doi: 10.1111/jsr.12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