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遊(Sleep Walking)
文/ 財團法人長庚紀念醫院睡眠中心 吳家碩臨床心理師
編輯/321大編與小編
圖/Hannah Chen
首先,我們先來釐清夢遊是不是和做夢有關呢?其實夢遊這個詞很容易從字面上認定為“在做夢出現遊走行為”,也常常被誤定和做夢有關。不過,夢遊這詞的英文,就字面意思來看為Sleep Walking,狀態是在睡眠(Sleep)中遊走(Walking),並非強調是在做夢中遊走。
而且其實夢遊在睡眠醫學上,容易發生的階段其實不是睡眠過程中的“做夢期”,而是較少出現做夢的“深睡期”,也就代表,其實夢遊是和做夢不見得直接有關,也因此有學者或是翻譯試圖將夢遊更名為“睡行”,不過夢遊這詞已被普遍使用,要一時半刻更換大家的習慣用語也不容易了。另外,也因為夢遊主要是在深睡期出現,所以夢遊有以下幾點常見現象:
.夢遊較集中在睡眠的前半夜出現,因為深睡期也通常是集中在睡眠的前半夜。
.清醒時(夢遊結束後,或在第二天早晨配來)對夢遊中所發生的一切大都遺忘了,因為人是在深層睡眠的階段。
再來,為什麼會出現夢遊,大多原因可能和大腦發育有關,大家可能有印象小的時候很容易出現夢遊的行為,正常來講夢遊可發生在兒童的任何時期,但以6~12歲的兒童階段為多見,進入青春期後多能自行消失。為什與大腦發育有關呢?如果我們把大腦的活動,配合說明來簡單區分為包括「興奮/運動」和「抑制/睡眠」兩個過程,通常在大腦發育成熟後(青春期後),人在睡覺時,大腦皮質的細胞都可以處於「抑制/睡眠」狀態之下,也才能夠一直保持睡覺狀態;但在倘若在大腦發育尚未成熟時(兒童期),睡覺過程中若有部分支配「興奮/運動」的神經細胞仍然處於興奮狀態,就會產生夢遊,而夢遊行為的常是平時最熟悉和經常反覆做的動作,通常是簡單的行走。
此外,除了這個大腦發育引發夢遊的原因外,夢遊也常和壓力及遺傳因素有關,這些壓力通常是與一些心理社會因素相關,如考試及生活壓力、家庭與親子關係壓力、焦慮及恐懼情緒,或是日常生活作息紊亂等與夢遊症的發生有一定的關聯。
如果你遇到家人或是小孩有夢遊的狀況時,可以怎麼辦呢?
1、心理上的健康
避免過度的壓力影響身心狀態,也保持良好的睡眠習慣,以及規律的日常生活,必要是建議透過心理治療找出潛在的壓力,學會合適因應壓力的方法,也保持身心的健康。
2、環境上的保護
睡前可先關好門窗,收藏好各種危險物品,注意家中安全,避免夢遊時引起傷害自己及他人的事件。
3、當下的保護措施
如果突然叫醒夢遊者時,其實對夢遊者在心理與行為上不會有太大影響,但因為是從深睡狀態清醒來,所以夢遊者在醒的的一開始會有迷糊與定向力不佳的現象,所以通常邁議可以緩慢及安全的引導夢遊者回到床上即可。
4、長時間的觀察
夢遊若到了青春期或成人時,還是頻繁出現的話,除了擔心壓力及遺傳等因素的影響外,一些藥物使用以及器質性因素(如:癲癇症),也可能導致夢遊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