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間睡眠影響孩童隔日工作記憶
文/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任純慧博士後研究員
編輯/321大編與小編
圖/Hannah Chen
家中有學齡孩童的爸爸媽媽們,如果你是「睡眠321」的忠實讀者,在我們長期洗腦,喔不,是長期傳遞正確的睡眠知識之下,你一定早就知道「睡得好」對於小朋友的認知與學習表現有多麼重要。不過,在有這樣的基本概念之後,你又是怎麼看待小朋友的睡眠行為呢?除了讓小朋友有個好眠之外,在睡眠作息方面,你是要求小朋友建立規律的作息、每天在固定的時間上床和起床,還是覺得教育要「開明」一點,小朋友偶爾晚點睡沒什麼關係?在思考這個問題的同時,我們來看看Könen、Dirk與Schmiedek剛在今年(2014)熱騰騰發表的孩童睡眠研究中發現了什麼。
簡單說來,Könen等人想要知道孩童自己本身夜間睡眠情形的波動,會不會和隔天的認知表現有關,於是他們找來了110位三年級與四年級的德國小學生,給他們一人一隻智慧型手機(小學生:耶!),並要求他們利用這隻手機,在特定的時間點回答一系列的問題。別擔心,小朋友在手機上只能使用這個研究計畫專用的APP,其他一般功能,像是上網、遊戲和通話等等都無法使用(小學生:……)。小朋友們必須在每一天的三個時間點作答,連續31天:第一個是在早上8:50(第二堂課開始的時間)、第二個在中午11:25(第四堂課結束的時候),第三個則是在下午3:00(放學之後)。除了早上的第一個時間點要額外回答前晚的睡眠情形(上床睡覺和起床的時間、睡得好不好),小朋友在三個時間點都要回答當下自己有多疲倦,還要進行一個作業來評估他們當時的認知表現,表現越好代表認知系統可以處理的資訊越多,在學習上也越可能有好的表現。
Könen等人發現,就小朋友自己本身而言,前一晚的睡眠情形的確會影響他們隔天的認知表現:
一、小朋友前晚的睡眠品質越好、隔天早上的認知表現也越好。
二、上床睡覺和起床的時距長短,也就是躺床時間,會和隔天早上的認知表現相關。就小朋友自身的波動來看,躺床時間的長短落在自己31天中的平均值時,會有最佳的認知表現,躺床時間越長或越短時,小朋友的表現就較差。
三、在下午時,小朋友若是感到越疲憊,認知表現也跟著越不好。
不過,Könen等人的研究並不是控制嚴謹的實驗室研究,小朋友的日常生活中除了睡眠之外,還有其他可能影響認知表現與疲勞程度的因素存在。也因此,他們的研究結果無法證實夜間睡眠與隔天的認知表現的確有直接的因果關係。雖然如此,這份研究貢獻仍然再次證實了睡眠與認知表現之間的關聯,也點出了孩童夜間的睡眠情形可能會影響隔天早上的認知表現。根據他們的研究結果,Könen等人建議各位爸爸媽媽,除了讓小朋友擁有良好的睡眠品質之外,更要協助小朋友建立規律的睡眠作息,讓他們在隔天早上帶著最佳的認知狀態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