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障礙】”夢遊”是在作夢嗎?
文/行政院衛生署立八里療養院臨床心理科 楊 翎 女勻 臨床心理師
2008年7月,58歲的英國男性Brian Thomas於睡夢中勒死了愛妻 Christine…。自兒童時期起就有夢遊問題的Brian,為了避免干擾妻子的睡眠,長期以來皆與Christine分房而眠。貼心的Christine總是帶著鑰匙入睡,而夜間的大門深鎖,則是為了避免Brian在睡夢中跑到了家門外頭。事發當天,這對夫妻正在west Wales露營旅行,期間兩人共枕而眠。就在假期的最後一天,Brian就此與Christine天人永絕。2009年11月,由於勒死妻子的行為並非出自清醒與犯意,始終難以原諒自己的Brian獲得了無罪的裁決。
夢遊症(Sleepwalking or Somnambulism),是指在慢波睡眠中不自覺起來遊走的睡眠疾患,由於慢波睡眠當中通常沒有鮮明的夢境,因此嚴格來說並不能稱為「夢」遊。典型的病徵包括自床上坐起、離床四處走動,部分案例包括從事更加複雜的運動行為,上述提到的Brian即深受夢遊所苦。也由於發生在慢波睡眠,夢遊通常發生在整夜睡眠時間的前三分之一。夢遊者通常能良好行走,但在警覺度和反應性上會較差,更可能因此導致意外事故的發生,Brian就曾經在醒來時發現腳上有傷口,這可能是Christine之所以總是要在夜裡鎖上大門的原因—-外頭總是比家裡危險得多。而少數夢遊者發作時並非安靜遊走,而是有相當激動、危險的動作,Brian在Christine死前的最後一次夢遊,或許就屬於這種致命性的發作。一般來說,夢遊者隔天並不記得所發生過的事情,因為他們雖然起來遊走,但正常的記憶運作的腦區可能仍在睡夢當中,因此安全的睡眠環境以及儘量減少夢遊發生的頻率,可能是顧全夢遊者、伴侶、同住者夜間安全的最佳策略。
引發夢遊的原因尚未被完全釐清,可能的原因有遺傳、創傷經驗、壓力、生理疾病或藥物使用。目前比較認為夢遊的發生是因為意識狀態產生解離的現象,部分腦區在深睡的狀態,而部分腦區可能醒來而主導活動。一般來說,會增加或中斷慢波睡眠的因素,可能會促使夢遊的發生,例如使用某些會影響中樞神經系統的藥物,或是遭遇生活壓力、情緒緊張焦慮等。有些報告顯示身體的變化可能會增加夢遊的發生,例如發燒、疼痛等。此外,睡眠剝奪後再次入睡,將會有較多的睡眠中覺醒(arousal)或睡眠片斷化的現象,亦可能會增加夢遊的發生。
雖然夢遊的成因尚未被完全瞭解,完整而有效的治療模式亦尚未完全成形,我們仍然可以從過往的報告中,建議各位一些維持夢遊者跟同住者夜間安全的原則:
- 首先,安全的睡眠環境是最重要的,夢遊者的房間應避免放置尖銳、易碎、或傷害性的物品,傢俱的選擇上亦應避免帶有銳角的款式。
- 應維持良好的睡眠習慣與固定作息,避免睡眠剝奪導致後續夢遊的增加。
- 維持良好的身心健康狀態,學習良好的情緒管理與壓力因應技巧,可能是減少夢遊發生的輔助策略。
- 若有需要使用藥物控制夢遊的狀態,可以諮詢專科醫生以獲得必要的協助。
- 夢遊者盡量避免使用會影響神經系統的物質,諸如煙、酒、咖啡、提神飲料、其他中樞神經抑制劑或興奮劑,這些物質都可能會直接影響中樞神經,或改變睡眠結構而間接造成發生夢遊的可能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