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光照與睡眠
文/政大睡眠實驗室 薛旭任
攝影/謝昆霖
自從電燈泡的發明和普及化之後,人們夜晚的生活便不再黑暗,雖然這帶來了便利,但也使我們在睡前容易暴露在各種光線之下。過去的研究顯示,光線會抑制大腦分泌褪黑激素,進而影響我們的睡意,也可能會影響到後續睡眠,使我們前半夜睡得較淺。
很都人也許會有下列的經驗:睡前使用亮度較弱的檯燈,或是打開昏黃的小夜燈準備就寢,過了一段時間後,我們開始變得想睡覺。這些經驗中隱含了兩個重要的影響因素,下列分別進行說明。
首先,是光照的強度。一般室內燈的強度大約在300至700勒克斯(lux)之間。當我們暴露於亮度越高的光源中,體內褪黑激素的分泌越容易受到抑制,同時也會變得比較沒有睡意。
第二個相關的影響因素是光的顏色。如果仔細比較,會發現日光燈的顏色雖然都接近明亮的白光,但有些燈光的顏色偏黃,而有些燈光的顏色偏藍(例如夜店的燈…)。一般日光燈管包裝上大多會標註色溫,就是用來表示光的顏色。其中,5000K左右為白光;3000K至4000K的顏色偏黃;6500K的顏色偏藍。過去研究發現3000K的低色溫光源比較不會抑制我們的睡意,相反地,睡前暴露於高色溫,特別是6500K的光源,則容易抑制體內褪黑激素的分泌並減少睡意,甚至縮短前半夜睡眠的深睡(在夜店玩得很興奮,除了氣氛和音樂外,藍光可能也是影響因素之一)。
綜合上述的討論,睡前使用亮度較低或低色溫的光源,除了增加睡意外,對後續的睡眠也有一些幫助。而開著大燈躺在床上等待睡眠,似乎不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建議改用小夜燈甚至全暗的睡眠環境,來幫助增加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