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認知行為治療,你的科學家?預言家?

文/長庚醫院睡眠中心 吳家碩臨床心理師

編輯/321小編

圖/Hannah Chen
『心理師,我覺得你好像一個預言家!』一名失眠患者在初次見面十分鐘後,用著近乎宗教崇拜的語氣這麼對我說。

我想,也許是在第一次說明何謂「失眠認知行為治療」時,我向患者解釋,失眠認知行為治療是一種非藥物的治療方式,它是有系統地透過心理學及睡眠醫學的方法,教導患者透過想法的調整,加上各式行為技巧來改善失眠的治療模式。只要失眠患者願意配合平均約為六次的療程,失眠的問題就可能有機會好轉。

或許是因為這「配合六次的療程,失眠的問題就可能有機會好轉」的敏感語句,患者便自動忽略了我其他不確定性的用語,例如「平均」、「可能有機會」等等的保守形容,也因此給了我一個預言家的稱號。說真的,如果可以預言每個失眠者都能有高枕無憂的美好結局,我們這些心理治療師就算是功德圓滿了吧。(小編:也許下輩子就可以含著鑽石湯匙出生了…)

於是,我和患者兩人就在這樣的開場白下,展開了一段浪漫的戀曲失眠認知行為治療。但是,這個預言其實只準確了一半。雖然這名患者的確在全力配合之下,讓失眠的狀況好轉很多,但同時也因為患者碰到了工作上的壓力事件,使得這個療程已經多達八次,並且持續治療中。

「我現在覺得你比較不像預言家,你應該是個科學家。因為每一個你教我的方法,好像都有科學根據,所以除了有效之外,也非常地適合我。」在失眠好轉的第八次治療,這名患者決定消滅我的宗教光環、並把我身上的白袍賦予科學性的意義。

其實不管心理師在失眠認知行為治療中,扮演的是預言家還是科學家,這當中都有一個相當重要的關鍵,就是「失眠者的配合」。唯有配合才可以讓這個系統性的治療模式發揮作用,使這些科學方法達到持續性改善睡眠的效果。不過,即便是使用同樣的認知行為方式治療失眠,治療過程還是會因人而異的。因為不止每個失眠患者都有其獨特的睡眠問題,每一位心理師也有其獨到治療方法;而這樣因人而異的治療變化,也正是心理治療迷人的地方。

有失眠問題的你,不妨透過失眠認知行為治療,找到你的「科學預言家」吧!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