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寶寶醒來哭鬧該立刻安撫嗎?看看科學研究怎麼說!

文/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睡眠實驗室研究生 方晴

編輯/321小編

圖/Adda

 

許多家長在寶寶夜間哭泣時總是困擾又不捨,該不該過去安撫呢?還是讓寶寶練習自己睡回去比較好?

根據過去研究顯示,「消退法 (extinction-based methods, EBMs)」是處理嬰兒「行為性失眠(behavioral insomnia)」的第一線治療方法,更可以協助寶寶學習自己睡好覺,EBMs的核心做法是透過延遲過去安撫的時間,讓寶寶逐漸發展安撫自己與獨自入睡的能力。

然而讓寶寶哭泣會不會影響寶寶往後的發展的擔心一直存在,特別是有些研究提出會造成壓力相關荷爾蒙皮質醇 (cortisol) 的調節問題,更是引發討論。近期一篇發表在Sleep Health期刊的文章認為這個說法並沒有足夠的科學基礎,經過檢視相關研究後認為支持這個說法的研究存在許多疑慮,不僅缺乏對照組、樣本數過少,且測量唾液中皮質醇濃度的時間不當以至於無法推論長期的效果,因此該論述應該被保守看待。

 

另一件我們要思考的是皮質醇短暫升高需要擔心嗎?

事實上僅用皮質醇來評估寶寶的壓力反應是不足的,許多研究都指出催產素(oxytocin)與許多情緒和行為存在高度相關,因此若要討論寶寶在壓力之下的生理反應,也該將之納入評估,再進一步看,短暫的壓力反應其實是正常的生理現象,在嬰兒發展過程中,適度的壓力反應有助於幫助寶寶適應新環境,更是在學習自我安撫的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狀況。

 

但事關寶寶的健康發展,學者進一步用更可靠的方法檢驗EBMs的效果與影響:

Gradisar等人(2016)的研究發現,漸進式消退法和睡前時間延後法都能顯著減少嬰兒夜醒次數和入睡時間,且不會導致皮質醇長期升高,也不影響情緒和行為發展。

Blunden等人(2022)的研究比較了修正消退法和較溫和的回應式方法,發現都同樣有效,且都不會造成皮質醇升高,更沒有影響到親子間的依附關係。

 

科學證據其實更支持EBMs的效果,短暫的壓力反應也是正常的發展過程,有助於寶寶自我安撫的能力,建議爸爸媽媽依然可以適當延遲夜間過去安撫寶寶的時間,也許從一分鐘開始,視寶寶的反應再拉長至三分鐘、五分鐘來給予寶寶時間學習自己睡回去。寶寶的睡眠也會影響到照顧者的睡眠,良好的睡眠對全家人的身心健康都至關重要,需要時依然建議尋求專業協助,讓心理師跟小兒科醫師做評估,陪您一起找到最適合寶寶的的方法一起睡好覺!

 

參考文獻:

Lecuelle, F., Challamel, M. J., Kahn, M., Mindell, J. A., Bruni, O., Claustrat, B., Anders, R., Franco, P., & Putois, B. (2025). Should you let your baby cry at night? The “no” rumor persists, despite insufficient scientific evidence with cortisol-stress measures. Sleep health11(2), 127–130. https://doi.org/10.1016/j.sleh.2025.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