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寶寶會尿床~
在求助的失眠婦女中,不乏因生理因素或生活壓力來而前來,有時是因為更年期,有時是家庭壓力而造成的失眠前來,但蔡小姐的情況則是為了她5歲大的小孩而失眠前來。
文/中崙諮商中心/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 周舒翎臨床暨諮商心理師
圖/Archie Liao
小寶5歲被老師視為具有過動症的可能性,在幼稚園裏活潑好動,但相當黏媽媽,每天晚上都要媽媽陪他看書、聽音樂的入睡,看起來這樣的入睡儀式對於小孩來說是相當適當的,但最近上幼稚園的小寶開始出現尿床的問題。在上學的午休並不會尿床,但一星期的晚上可能會有4~5次會尿床, 蔡小姐起初會在入睡前(約9點)帶小寶去上厠所,期待當晚能不尿床,但期待總是落空, 蔡小姐想到可以再包尿布睡覺,但小寶的個性堅決不穿,所以她必須在半夜1~3點鐘用鬧鐘叫自己起床,抱著熟睡,或可能已經尿床的小寶去上厠所,這樣的情形持續2個月後,蔡小姐變得入睡時不敢睡,當入睡再起床後又睡不著,只好求助醫師開立助眠藥物來幫自己的睡眠。
其實,孩子夜尿的問題來自於生理因素僅佔2~3%,如果原來不會尿床又再度尿床時,則懷疑背後有些心理因素干擾,例如:學校中同儕的壓力,小寶好動個性可能對別人造成干擾而可能受其他小朋友的排擠;或是父母關係不佳的壓力孩子也容易感受到,建議大人可以與小朋友聊聊,試著找出主要原因,以減少孩子以尿床的方式來宣洩心中的壓力。另外,睡眠心理師教家長們幾個行為治療的方法,也可以同時改善孩子尿床的問題。
1. 睡前上好厠所,夜間厠所邊點個小夜燈,讓晚上會起來尿尿的孩子不會因為害怕而不敢起床。
2. 白天多喝水,訓練膀胱,晚餐後控制水量。白天因多喝水,在有尿意想上厠前稍微再忍個5分鐘(不宜太久),訓練膀胱的彈性,不會因為一點尿尿就想去上厠所。而尿尿時以中斷尿尿的方式訓練尿道的括約肌約3~5次,在晚上時也較不會因有尿意就尿出來了。
3. 培養負責的行為。如果真的又尿溼了,不需為孩子不知情的事情而責罵他,請他一同負起責任更換床墊。
4. 避免兄弟姐妹的嘲笑及長輩的責罰。這些都有可能讓目前的尿床狀況更嚴重。
5. 當沒有尿床時,給予小小的獎勵。可以是小貼紙或小代幣,之後可以換得自己想要的獎品或外出遊玩(建議以共同出遊或他喜愛的活動為最佳)。
6. 尿床警報器系統。這儀器會在尿褲上接上會感應尿溼的警報器,在剛有尿液出來時,即會鳴叫或振動叫醒孩子起床去廁所,這樣的機器的成功率頗高,但在台灣卻也要價不斐,會建議在上述行為治療後再選擇購買。
心理師對於這位媽媽的治療方式,則以教導媽媽如何改善孩子尿床的問題為主,另外學習與孩子溝通時的態度,如何更加有彈性及耐心,也同時建立起父母一致的教養態度,減少親子之間的衝突。其實夜間的睡眠問題,常是白天生活的反應,白天心情愉快、沒有壓力,不論是媽媽還是孩子,晚上自然能一覺好眠到天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