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一起睡覺變成幸福的事—談床伴對睡眠的干擾
文/好夢心理治療所 臨床心理師 林晏瑄
編輯/321小編
圖/Adda
在治療室當中,有時候會聽見因為床伴的原因而造成自己失眠、睡不好的困擾,常常會讓當事者覺得很為難,原因是通常多了的新床伴都會是喜事一樁,不論對方是伴侶、新生兒、毛小孩等等,很多時候當事者可能也不好意思抱怨,為了怕傷感情,總會忍不住去想「也許習慣了就好了」,然而,若是時間久了,這個困擾演變成失眠或心理的壓力時,才對彼此的關係有較大的傷害,因此這其實是值得重視的事。
一般來說,會建議在改變之前擁有充分的溝通或是觀察期,例如若是伴侶同住同睡,也許可以事先協調彼此的習慣或是覺得舒服的環境條件,建議可以一同佈置共享的房間,像是一起挑選寢具、照明、窗簾等,過程中可以知道彼此重視的部分,此時的條件越具體越好,例如床墊的尺寸材質、寢具的觸感舒適度、房間的溫度、濕度、亮度等等,討論得越具體越詳細,日後一起睡覺時的外在干擾才能越少,兩人可以擁有的放鬆程度才能越高,除此之外,若是發現伴侶有其他的睡眠異常疾病,像是打呼、睡眠呼吸中止、睡眠肢體抽動症等,則是建議可以至睡眠中心協助診治;而與新生兒、毛小孩(不論是同床或同房不同床)則建議拉長觀察期,像是做實驗一般每次只調整一小部分的條件,觀察一週左右,去看看寶寶或毛小孩的接受度,再去斟酌是否改變,逐漸微調至適合寶寶、毛小孩也能讓自己舒適的環境,當然也要記得,隨著寶寶、毛小孩逐漸長大,整個睡眠環境也必須跟著調整去適應他們的改變,必要的時候若是空間允許,訓練分房睡也是一個合適的選項。
更進一步談到同床共眠,不得不談到內在的干擾,也就是睡覺之前的「心理房間」是否舒適,尤其是伴侶之間,當彼此有情緒時是不是被接納?自己內在最有攻擊性的部分是否可以放心展現?感到受傷時可否被撫慰?興奮或驕傲的感覺能否分享?這些很內在私密的狀態是否感到舒服也會是好睡的重要條件。舉例來說,許多伴侶在吵架過後負氣睡不著,我們可以看作心理房間被弄亂、不舒服了,心裡不舒服的時候當然很難睡著,當這些衝突持續地被忽略,久之可能就變成同床異夢,真正在「心理上」分房了,這是很令人難過的感覺。
心理的房間不像物理房間那麼具體,然而當有床伴之後,心理狀態常常是能不能好睡的重要關鍵之一,建議練習去認識自己的內在感受、維持充分的表達與溝通、盡可能地理解對方(特別是寶寶和寵物)的需要,才能及時地調整與配合,就像房間要配合著住的人一樣隨時調整,把心理房間的佈置也當作一個進行式,每天更新彼此心理房間的舒適程度,一起睡覺就會變成一件真正幸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