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學子睡得少又睡不好,衝擊學習競爭力?
文/高雄長庚紀念醫院兒少發展暨保護中心臨床心理師顏宇萱/ 中原大學心理學系助理教授詹雅雯
編輯/321小編
圖/Adda
.
根據跨國的學生學習時間調查,臺灣學子們的上學時間名列各國前茅,上課時間太長、課業負擔重,往往是導致學生沒有足夠時間睡覺的主要原因。然而高中生睡眠所面臨的挑戰除了『睡不飽』外,來自社交人際、自我概念發展等壓力也經常讓其『睡不好』。
.
睡眠發展與上學時間難配合
高中生正值青春期發展階段,會經歷許多生理上的變化,國外研究已證實隨著第二性徵的發展成熟,高中生們的疲憊累積速率(睡眠欲望/趨力)會大幅下降,生理時鐘也會自然後移傾向夜貓子的作息型態,這自然生理發展特性使高中生們在配合上學作息該睡覺的時間點,卻往往還是精神奕奕,過長的讀書“工時”更讓他們順勢將此段睡前時光作為社交娛樂、放鬆悠閒的時光。但手遊、刷IG、短影音舒壓若一時半刻停不下來,往往也成就他們就寢拖延問題。在學校上課時間固定不變情況下,高中生睡眠不足比例也就更加的普及。
.
睡不飽、睡眠品質不佳雙重打擊
根據國內北部地區國高中生的睡眠品質調查研究顯示,超過四成的青少年自陳睡眠品質落於不佳範圍,顯示除了睡眠不足外,睡不好在高中生族群也同樣普遍常見。美國長期關注青少年失眠與睡眠量的學者Julio Fernandez-Mendoza,調查了397位國高中生的睡眠困擾經驗,並進行客觀睡眠時數量測一晚,結果發現相比於好眠的學生,具睡眠困擾的學生有較多的內、外化性的行為問題(註1)。此外,其中有睡眠困擾的學生,其睡眠時數低於7小時者比睡眠充足者表現出更多的情緒不穩定、缺乏耐心的行為(註2)。而國內北部地區高中生的初探調查研究也顯示,睡眠困擾不僅造成認知彈性及抽象概念形成能力缺損,當這群睡眠困擾高中生睡得又相對較少時,會更加劇概念學習能力的危害(註3)。換言之,睡不飽又睡不好不僅只反映在情緒起伏與耐心上,還會讓他們在課業學習上事倍功半。
.
這屋漏偏逢連夜雨的情況,難道沒有一絲轉機嗎?當然是有的!我們能從培養利於睡眠的行為開始著手,將容易造成拖延就寢的睡前習慣(如滑手機)替換為更有利於睡眠的活動,如:作手帳紀錄生活與情緒書寫、輕量緩和的伸展運動(如瑜伽)、冥想練習等,不僅可以多爭取到一些睡眠的時數也能有效紓解整日的學習高壓,提升夜間睡眠品質喔!
.
註1:內化性行為包括:憂鬱、焦慮、退縮、身體/生理症狀抱怨(如頭痛、胃痛、想吐);外化性行為包括:違反規範(如違規、怒罵、說謊)、攻擊行為(如打架、脾氣暴躁、說話大聲)
註2:Fernandez-Mendoza, J., Calhoun, S. L., Vgontzas, A. N., Li, Y., Gaines, J., Liao, D., & Bixler, E. O. (2016). Insomnia Phenotypes Based on Objective Sleep Duration in Adolescents: Depression Risk and Differential Behavioral Profiles. Brain Sciences, 6(4), 59.
註3:顏宇萱(2024)。探討高中生睡眠困擾、睡眠時數與神經認知功能表現之關聯性[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