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時代,如何好好睡?

文/台中靜和醫院 臨床心理師 洪于茜

編輯/321小編

圖/Adda

 

2021年5月中以來,台灣面臨新冠肺炎疫情擴散,恐懼和焦慮情緒在心中蔓延。短時間內日常生活起了許多波動,需要不斷適應和調整,對每個人來說都不容易。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肆虐,許多人受疫情影響開始出現失眠症狀,甚至讓原有失眠問題更惡化,國外媒體出現「新冠失眠」(Coronasomnia)一詞,形容與COVID-19有關的失眠,同時有憂鬱、焦慮或壓力症狀。大規模傳染病帶來生存的威脅,生活型態轉變,人際距離擴大,經濟負擔加重,未來充滿不確定性,這些疫情帶來的轉變都可能影響心理健康,睡眠的變化最容易被覺察到,能反映出最近的心理狀態。

 

防疫的日子裡,要如何擁有一夜好眠,可從影響睡眠的三大系統著手,包含恆定、生理時鐘及清醒系統,簡單而言,把握好「定量、定時、放輕鬆」的睡眠原則。

(1) 定量:累積睡眠驅力,減少白天小睡

待在家中防疫,是不是沒事就想窩在沙發,或坐或躺呢?居家生活讓活動量下降許多,加上時不時補眠,無法累積足夠的睡眠驅力(嗜睡的感覺),晚上就容易睡不著。

每個人需要的睡眠時間大約是固定的,睡過多和睡過少都是處於不平衡的狀態,建議成年人有7-9小時的睡眠即可。記得安排白天活動,增加活動量,像是做家事、整理房間、運動等,避免小睡過久,才能累積足夠嗜睡的感覺,幫助晚上入睡。

(2) 定時:固定作息,白天照光

居家辦公或遠距上課時,不需早起趕著上班上課,捨不得放下手機和關掉電腦,容易晚睡或報復性熬夜,就會變成夜貓子的作息。若能養成規律睡眠作息是最好的,如果太困難,嘗試固定早上起床時間,也能穩定生理時鐘。

光線是調控內在生理時鐘的得力助手,提醒著身體何時該醒、何時該睡。防疫在家時,減少許多照光的機會,白天時可將窗簾拉開,讓陽光照進室內,待在能接觸到陽光的地方活動,讓生理時鐘能穩定運作。

(3) 放輕鬆:安放焦慮不安的心

在疫情嚴峻的時刻,人心惶惶,感到擔憂、害怕、鬱悶都是可能的,此時情緒和壓力系統正在運作,使身體和腦袋處在備戰狀態,以利隨時對抗威脅,但晚上把焦慮不安帶到床上,將會使清醒系統過於活躍,難以入眠。

有意識地選擇觀看的新聞,避免資訊超載,引發更多焦慮和恐慌。睡前預留放鬆時間,做靜態活動,例如:練習放鬆訓練 (腹式呼吸、漸進式肌肉放鬆法、自我暗示法)、花15分鐘寫下煩惱筆記。把擔心暫時放下,好好休息。

 

願我們都能睡好睡飽,平安健康。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