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心理治療改變大腦運作的方式

sleep20130805-01

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精神醫學部 林俊成臨床心理師
編輯/321大編與小編
圖/Hannah Chen

人類所有的思考、情緒及行為,多與腦部功能有關;我們知道腦部功能的改變會直接影響到行為與情緒,許多曾經受過腦部創傷的人往往在手術後會產生不同程度的性格變化。這時,許多人便會提出一個有趣的假設:如果,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人類主動改變自身的行為與情緒,是否也可以反轉改變腦部功能?

德國科學家Draganski等人曾經在自然(Nature)科學期刊發表一篇論文(註一),將從來沒碰過三球雜技(classic three-ball cascade juggling)的生手,在3個月內訓練成能夠熟練掌握拋3個球的雜耍高手,與此同時對這些受試者進行的高密度腦造影像(high-resolution MRI)則發現大腦顳葉中部(mid-temporal area)的灰質(grey matter)及左後側頭頂間溝(left posterior intra-parietal sulcus)等腦區的神經密度皆有顯著增加;但在接著三個月停止練習後,這些區域的變化慢慢地消失了。這個研究也說明行為的改變本身是可以改變大腦。因為大腦是一個有機體,可以改變它自己的功能,只要還活著,年紀再大仍能不斷改變。除了這份論文以外,還有更多基礎研究證明了。「神經可塑性」是近期神經科學最大的突破,在經過眾多的基礎研究驗證下,推翻了幾百年來認定大腦在成年後不能改變的看法。

在臨床心理學的研究裡,近期有研究團隊發表了一篇關於失眠認知行為治療改變大腦活性的成果(註二);他們將失眠患者分為治療組與未接受治療組,另外也找來健康的配對控制組,分別進行類別及字母單字流暢度測驗(Category or Letter Fluency Test),結果發現失眠患者在左額葉顳下回(left inferior frontal gyrus)及前額葉皮質內側(medial prefrontal cortex)兩個腦區比健康者的活性還低。而失眠患者在經過六週的失眠認知行為治療後發現,治療後的受試者在執行類別流暢度測驗時,前額葉皮質內側神經活性比未接受治療的失眠患者還要明顯;而在執行字母單字流暢度測驗時,治療後的受試者在左額葉顳下回的活性也較未接受治療的患者明顯。

這樣的結果給了許多失眠患者很大的希望,因為非藥物治療也能改變大腦的結構,透過心理治療也有機會讓神經重新恢復活性。而過去許多失眠患者常抱怨的認知問題(像是記憶力不佳或學習效果差等現象),可能在經過認知行為治療的非藥物介入後,也有機會改善甚至恢復原本的功能。所以,你說說,改善失眠的好處是不是也太多啦?

註一. Draganski,B., Gaser,C., Busch,V., Schuierer,G., Bogdahn,U., and May,A., 2004. Neuroplasticity: changes in grey matter induced by training. Nature. 427, 311-312.

註二. Altena E, Van Der Werf YD, Sanz-Arigita EJ, Voorn TA, Rombouts SA, Kuijer JP, Van Someren EJ., 2008. Prefrontal hypoactivation and recovery in insomnia. Sleep. 31(9), 1271-1276.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