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不飽什麼的先不管,你聽過社交性時差嗎?!

文/政治大學心理系博士候選人 蕭帆琦 臨床心理師

編輯/321大編與小編

圖/Hannah Chen

16880573_241997862927339_2091626359_o

今年的春節相當短,總覺得短到根本沒有放假就要開始工作了。回到工作崗位的大家,是否紛紛也回到了自己的日常─「總是感覺睡不飽」呢?

上次321進行的睡眠調查中發現,大概有六成的人,週間的平均睡眠時間落在6到7小時間;但在週末,也約有六成的民眾,平均睡眠時間變成8小時或超過8小時。對於這種週間跟週末睡眠時間有落差的結果,我們其實也不感意外。

有可能是因為週間是固定時間的工作日、工作壓力較大或生活習慣等原因,導致我們在週間/工作日的時候睡得比較少,而在週末/休息日時才能睡到自然醒。當然,也有可能是因為發了「我週末就要廢在家睡到頭痛!」這種上班族的宏願,才造成睡眠時間落差的普遍現象。

但這種心願,就是造成社交性時差(Social jet lag)的元兇。

社交性時差的概念,其實指的是不規律的睡眠時間——特別是工作/上學日及休息日的作息差異較大時——使得內在的生理時鐘,跟外在的社交節律有所落差,出現兩者不同步的情況。Wittmann等學者在2006年的時候,將社交性時差做了更精確的定義及計算——藉由主觀的問卷填寫及客觀的活動記錄腕錶記錄,工作日及休息日兩者睡眠時間的中點(midpoint)的差異,也就是你的社交性時差,就能被精準地算出來(註1)。

簡而言之,上班的時候睡得少,結果放假比上班時晚睡又晚起的人(咦,好像繞口令),可能就有比較高的社交性時差。

當然了,你可能會想,「社交性時差有什麼關係,週末我只想補眠不想社交可以嗎」,殊不知………

Parsons等學者在2015所發布的研究中就提到,他們在815位非輪班工作者的資料中發現,社交性時差跟許多新陳代謝功能障礙的指標以及肥胖有關。學者還將肥胖的個案區分為新陳代謝指標較健康、較不健康兩組,結果發現當中較不健康的肥胖個案,有比較高的社會性時差(註2)。

下次如果大家在週間睡不飽,週末想要努力補眠的時候,可以稍微考慮一下調整週末的睡眠時間、提早入睡,讓週間週末的就寢跟起床時間不要相差過大,也許會有更好的效果喔!畢竟,誰想因為週末多睡個覺就得到更多脂肪呢?!

註1. Wittmann, M., Dinich, J., Merrow, M., & Roenneberg, T. (2006). Social jetlag: misalignment of biological and social time. Chronobiology international, 23(1-2), 497-509.

註2. Parsons, M. J., Moffitt, T. E., Gregory, A. M., Goldman-Mellor, S., Nolan, P. M., Poulton, R., & Caspi, A. (2015). Social jetlag, obesity and metabolic disorder: investigation in a cohort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 39(5), 842-848.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